什么是质量1.0, 质量2.0, 质量3.0和质量 4.0?
工业4.0无疑是2015年制造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向“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迈进的今天。质量管理更应与时俱进,向着质量3.0,质量4.0的方向迈进,虽然质量4.0的目标看起来还比较遥远。什么是质量1.0, 2.0, 3.0和质量 4.0?
目前国内对于质量1.0, 2.0, 3.0和质量 4.0各个阶段的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恰恰表明还有很多人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思考和研究,这对我国的质量管理发展而言应该算是一件好事。”质量大数据研究院一位资深专家说,“虽然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其中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认为,质量管理正在和将会朝着更系统化、更弹性和更注重生态链和用户体验的方向发展”。
质量1.0一种观点认为,质量1.0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质量,当时生产还处于手工作坊形态,并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质和量都主要取决于工匠的经验和技能,产量也非常有限。而另一种总结则认为,这个使其并不能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质量阶段,因为当时可以说并没有质量管理,质量1.0应该从人类解决小批量制造产品开始,其间出现了公差、配合及独立检验等早期的质量管理概念。
质量2.0目前大家对质量2.0的看法比较一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来临,机器取代人工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力量,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基础,质量检验得意独立出来扮演监管的角色,企业开始注重产品的一致性。同时,由于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抽样检验应运而生,统计质量管理方法得以在企业中普及和应用,质量控制也从控制最终产品的质量前移到重视和控制关键输入因素的波动。在这个阶段,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
质量3.0主流观点认为,质量3.0主要以质量改进为核心。因为这个阶段,不少产品开始供过于求,客观上企业开始追求生产质量更优的产品,并以此来实现企业成本和效益的最优化。这个阶段,美国的戴明、朱兰、费根鲍姆、克劳斯比等质量管理的先行者提出了人性化与科学化并存的系统质量管理思想与实践。此后,这些思想及实践被不断总结和提升,全面质量管理(TQM),六西格玛等都是这些总结和提升的产物。有观点认为,质量3.0的特征之一,是对需求进行管理,并分析需求,按照需求对企业的资源进行配置,更早地提出满足需求的方案,具体实践和方法包括JIT,QFD,资源规划和配置管理等。在这个阶段,克劳斯比提出了“零缺陷管理 ”理论,其中将质量定义为“符合要求”的程度,并采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作为质量的衡量方式,这无疑加大了质量的内涵边界与弹性。
质量4.0在质量4.0里,质量的定义是“顾客感知价值(CPV: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它是由客户来评价的。泽瑟摩尔(Zaithaml)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理论,她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客户创造“客户价值”,而“客户价值”正是有客户感知价值决定的。简而言之,对于任何产品而言,如果客户感知有价值,那么该产品对于这个客户就是有质量的,否则及时产品做得再精美,对客户而言也无质量可言。这是一种更加注重客户体验的质量衡量方式。也有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转换质量(Transition Quality)的理念,即从客户需求提出开始,中间经历各种材料、流程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最终形成客户所感知的质量,这一质量已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综合于顾客使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种组织更加“气泡化”,相互独立且分布分散,很多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管理好这种转换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Q:) :Q:Q:Q :) :Q :) :Q:Q:Q: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