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品质工作现状与探索(1)
品质在生活中无处不体现,无时不谈论。随着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消费者的思想意识很大转变,物美价廉,质量事故的维权,货比三家都是在对品质的追求和关注。企业主也在平衡收益和品质的天平杠杆。今天就目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品质现状和如何最大收益进行肤浅的说道。1.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没有品牌的民营企业都是还处于对品质追求的盲流,不是站在顾客的角度或者消费者角度。这就是国内企业很少有百年老店的原因。企业主只是在追逐短期的收益,认为产品迭代更新快,快速出货,抢占市场份额是最主要。企业主每天想到的就是今天出了多少货,今天收了多少货款。对外人声称我们在制造过程中一直都是在品质优先,其实去制造现场了解却是大相径庭。当然商人逐利是本性使然,无可厚非。但是产品一旦售出后的连环效应没有去计较,问题出现后就是互相的扯皮推诿直至不了了之,消费者自认倒霉。
2.产品实现的源头策划工作形式化。不进行充分的策划,而是随着样件的制作进行修补,问题留给大批量量产阶段去解决。
3.大批量量产阶段工作不细致。作业人员无具体标准参照作业,凭借个人经验灵活多样,因此稳定性,一致性得不到保证,最终体现到产品的可靠性和互换性。
4.品质人员的贡献被误解和抹杀。绝大部分企业主认为品质人员不增值,生产和工程人员才是价值体现。当然对于业务跟单非常重视,因为业务跟单是企业主的“口”,在替自己呐喊催促收益。其实每个公司的品质人员都是在为企业主进行最大化的收益,防止因小失大,防止事态扩大化。QC,QA,QE,QM都是时刻绷紧神经,尽心尽力。
5.公司的体系就是一张海报,或者是一张毫无约束效率的涂鸦。体系只是在拿取订单的时候告诉客户(或消费者)我们是紧跟国际通用要求证明有能力提供你们满意的产品。给客户(或消费者)订单前的一个虚拟彩头。这里有些消费者务实,会进行实地考察然后衡量承诺和实际是否能够做提供给自己的产品稳定。
6.品质人员在工作中会委屈对待。当QC/QA发现问题需要停线或暂停发货时,业务跟单会大声的宣称这个客户已经多次催促和明确了马上要出货,要品质人员放行解决交期,至于后续的投诉和损失品质人员去搞定。当QC发现材料不良要求退回供应商处理时,采购人员和生产人员会马上跳出来,这个生产交期无法等待。当QE/QM对问题要求深入调查和改善的时候,工程/开发人员马上向企业主汇报,这个改善暂时的技术能力不能完成,公司资源不够,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进行才能达成,综合平衡还是维持现状不进行“革命”。
~~~ 未完待续~~ {:1_180:} 谢谢分享 颇有同感,期待后期更新 无解 说滴老对了 其实领导层的意识很重要,如果老总就当一层皮,哎~
难搞{:1_184:}{:1_184:}{:1_184:}{:1_184:} 真实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