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真题错题纠正/争议题总结-连载-第十八期
91试验有 6个因子,皆为连续型变量,并非所有因子都显著。他准备用两水平设计,但是有的工程师认为个别因子与响应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建议用三水平设计,为了用较少的
试验次数得到响应与因子的模型,你认为哪些是可以实现试验次数较少的试验设计方案:
A.进行三水平 3^6全因子设计,一次性拟合出模型;
B.先进行 2^6-2 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
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C.先进行 2^6-3的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必要时再进行折叠设计,然后再进行
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D.先进行 2^6的全因子试验设计,筛选出关键因子,然后再进行全因子试验,若发现曲性,再
进行响应曲面设计。
这题答案BD 个人理解BC
2^6-3是三阶,折叠可以把分辨度提升到四阶和B选项是一个意思 选C没毛病 ,
D全因子题目中说了次数尽可能少,所以我觉得D不选。
欢迎大佬解答下
{:1_180:}{:1_180:} 光看题干我也觉得是BC,D这里写出来了进行全因子试验,这个数量已经是远超BC了,C是可能有混杂,但是在进行折叠设计避免漏掉交互作用 这个是DEEPSEEK给的答案
根据试验设计原理和检索结果分析,正确答案为BD,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分析
选项A(三水平全因子设计)
不可行:6个因子3水平的全因子设计需进行 3
6
=729 次试验,试验次数过多且成本高昂,不符合“减少试验次数”的要求。
选项B(部分因子设计→全因子→响应曲面)
可行:
部分因子设计(如 2
6−2
)可快速筛选关键因子(约需64次试验),减少后续试验量。
筛选后若发现非线性(曲性),通过响应曲面设计(如中心复合设计)在较少的试验次数(如中心点+轴点)中拟合非线性模型,兼顾效率与精度。
优势:符合“序贯性”原则,充分利用已有数据,降低总试验成本。
选项C(部分因子设计→折叠设计→全因子→响应曲面)
次优选择:
折叠设计主要用于估计误差或处理混杂,但会增加试验次数(如需额外轴点或中心点),总次数可能高于选项B。
步骤复杂,且对非线性拟合的增益有限,不如直接通过响应曲面设计高效。
选项D(全因子→筛选→全因子→响应曲面)
错误:
先进行 2
6
全因子试验(64次)后,再重复全因子试验无意义,且浪费资源。
若直接通过全因子试验发现非线性,应补充中心点而非重复全因子。
结论
正确答案:BD
B:通过部分因子设计筛选关键因子,减少初始试验量,再结合响应曲面设计处理非线性,高效且经济。
D:虽直接全因子试验不推荐,但若实际已进行全因子试验并筛选因子,后续步骤合理(补充中心点后拟合响应曲面)。
用户误解点:
选项C的“折叠设计”虽能处理混杂,但试验次数增加且步骤冗余,实际应用中优先级低于响应曲面设计。
选项D的重复全因子试验逻辑矛盾,但若理解为“补充中心点后的全因子试验”则部分合理,但表述不严谨。
综上,BD为最优解。 :) 本帖最后由 HYD 于 2025-3-20 21:18 编辑
谢谢分享
学习一下。 个人认为是BC,因为红宝书中说明超过5个因子应使用部分因子设计 zhang23296 发表于 2025-3-20 17:02
这个是DEEPSEEK给的答案
根据试验设计原理和检索结果分析,正确答案为BD,具体解析如下:
你的Deep seek是盗版的吗? 为什么它能给出错误的答案:lol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