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
前言这是我的随笔。
PDCA只提供了改进的理论和方法,但是每次改进到底选哪个课题,是否能把多次课题看作一次课题进行策划,统筹安排,提高改进的效率却缺少理论依据。提出快速持续改进的研究,基于PDCA、质量波动理论和质量波动的传递,强调两点快速改进的方法。
对于一个过程或一个体系来说,总会包含着输入和输出。将一组输出看作一点,一组输入看作一点,一组中间活动看作一点进行分析后,认为第一步推动输出是合理的,这也符合质量改进惯有的思路。接下来的改进方向和改进顺序是值得探讨的。基于两点快速改进的方法认为向输出要效益、向输入提供资源,进行一系列改进后再回头看,提高中间环节的水平,其总的效率应该是大于随机选题的改进方法的。
但是,值得探讨的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如何实践的问题。对于一个过程来讲,其实现可能会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体系来讲,其因素较多,在实践中如何执行,就有了可以探讨的余地。这需要大量的实践数据来支撑。
本人能力有限,资源也有限,无法推动这样的实践过程。特此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看是否有前辈和高人支持,共同把这个观点形成一套理论和作业标准,用于完善和提高我国质量理论研究的水平。
欢迎致电沟通赐教。联系电话:18012957693;邮箱:laifei919@126.com。
不胜感谢!!!
快速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低效的质量改进有可能使质量管理工作虎头蛇尾、难以开展,甚至使全员丧失对质量改进的信心。为了使质量改进有效,必须进行策划,策划的范围既可以是一次质量改进,也可以是将多次质量改进视为一个整体统筹的进行整体策划。无论策划的范围如何,总能用下图1的模型描述质量改进的过程。
图1 质量改进模型
在图1中,一次改进活动被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启动阶段,对待改进的过程进行局部的调整;第2阶段为持续快速改进阶段,通过两点快速提升法迅速的进行一组改进,直至达到预期的效果;第3阶段为中止/启动阶段,对快速改进后的过程再进行局部调整,使其保持,并为下一次的改进做出准备。
第1阶段中包括了评估和局部调整两个部分的内容。在改进前首先要对待改进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掌握过程中各质量控制点的水平状况,然后根据需要对待改进的过程进行局部的调整。
如果将待改进过程中各活动按照从“输入”到“活动”再到“输出”的顺序排列,绘制出一条横轴;将各活动的质量水平作为纵轴,按照质量水平由低到高的顺序向上绘制出一系列的纵轴;并在建立的坐标系内将各活动的质量水平进行描点,可以绘制出如下图2的质量水平分布图。这是评估的主要工作之一。
图2 质量水平分布图
在图2的质量水平分布图内,由于过程中的活动有可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也有可能不是,因此这些点的分布并不一定都是随机分布的。下图3-a、3-b和3-c给出了较为特殊的且具有代表性的3种分布情况,用于简单的阐述和说明。
图3-a 理想状态的质量水平分布
图3-b 带有正奇点的质量水平分布
图3-c 带有负奇点的质量水平分布
在图3-a、3-b和3-c中分别给出了两条虚线。一条在上方的虚线为“H”,代表待改进过程整体质量水平的上限;一条在上方的虚线为“L”,代表待改进过程整体质量水平的下限。对质量水平上限“H”和下限“L”的取值,既可以凭借经验进行定性的评估,例如评分法;也可以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估。对于不在“H”和“L”两条虚线所夹区域内的点,称为奇点。在上限“H”以上的点称为正奇点,在“L”以下的点称为负奇点。
图3-a中,所有的点均在上下限内,因此评估后可认为不用进行调整,改进活动从阶段1进入阶段2。
图3-b中,有有限的正奇点存在,评估后可认为不用进行调整,改进活动从阶段1进入阶段2。因为有限的正奇点代表某些点的质量水平高于整体水平,在改进活动中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会自然地回归到上下限内。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正奇点的个数超出总点数的一半时,应重新检查质量水平上限“H”和下限“L”的取值标准。
图3-c中,有有限的负奇点存在,评估后可认为应进行局部调整后,再进入第2阶段。对质量水平偏低的这些点采用PDCA的方法使其回归于上下限内,应重新对待改进过程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各点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提升了某个点的质量水平后有可能使其他点的质量水平以及上下限的取值发生变化。同样的,当负奇点的个数超出总点数的一半时,应重新检查质量水平上限“H”和下限“L”的取值标准。图4给出了局部调整的示意图。
图4 局部调整的示意图
第2阶段中包括了一组改进活动,这些改进活动已经在事先被策划好,按照两点快速提升法的标准进行快速持续的改进。这里所说的两点快速改进是指在改进过程中,将一组改进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统筹的策划安排之后,以结果为导向,逆推输入端所需资源并持续满足的一系列改进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改进中无论被改进的过程其中间环节的质量水平提升情况如何,都不加以干涉,只是通过反复依次拉升输出端和输入端的质量水平,来迫使中间环节达到最低要求,提升改进的效率。运用两点快速改进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始终坚持先拉升输出端质量水平,再拉升输入端质量水平的顺序。
采用两点快速改进法是整个质量改进方法思路的关键。过程中的活动数量是一个变量,为了便于阐述,对图3-a中的模型进行简化。把靠近输入端的点合并为一点,靠近输出端的点合并为一点,远离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点合并为一点,并假设这三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则可以得到如图5的简化模型。由于过程或系统的运行是有序的,必然由输入流向输出,因此在图5的简化模型上应加上方向。
图5 简化模型
在图5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提升整体质量水平只需依次推动各点,使过程的质量水平上下限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可。经过分析论证,本文所提出的两点快速改进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首先拉升“输出端”的质量水平,再拉升“输入端”的质量水平,使其与“输出端”的质量水平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完成了一次快速改进。位于中间纵轴上的“一组活动”的质量水平由于受到“过程中的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根无形的作用线的牵引,会随着改进的进行而不断提高。下图6展示了两点快速改进法。
图6 两点快速改进法
第3阶段中也包括了评估和局部调整两个部分的内容。同样地,在改进结束后,应按照上文介绍过的方法绘制出改进过程的质量水平分布图,对过程的整体质量水平进行评估,判别是否存在负奇点,为下次的改进做好准备。与第1阶段稍有区别的是,如果在第3阶段出现负奇点时,负奇点会大概率的集中在远离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中间环节,如下图7所示。这是因为,在第2阶段的快速拉动过程中,各点受到牵引力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近似于抛物线形状的速度分布。可以证明,改进的周期越短、一次改进内采用的两点改进法的次数越多,远离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点出现负奇点的概率越大。因此,在第3阶段对改进过程的局部调整,主要是针对远离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中间环节的调整。
图7 采用两点快速改进法后的质量水平分布
以上介绍了一种质量改进方法的思路。总体来说,这种思路主要是以结果为导向,以预防为重点,运用逆思维推导出为满足输出所需资源并持续提供,对一组改进活动进行统筹策划,对一次改进活动进行分解策划,以实现持续快速改进,达到提高改进效率的目的。主要有如下优点:
1. 对一组改进进行统筹策划后作为一个整体执行,使质量改进更具系统性。2. 对一次改进进行分解后重新策划,使质量改进更有序。3. 为质量改进的选题提供指导,尤其是在第2阶段和第3阶段,质量改进的选题会变得更加明确。4. 两点快速改进法的采用,节省了大量选题、改进和标准化的重复性工作,使改进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5. 以结果为导向,紧盯输出,更容易获得最高管理层的支持和额外的帮助。6. 以预防为重点,运用逆思维推出输入所需资源,为改进提供持续的动力,更容易得到全员的支持。
质量问题的解决或者说持续改善,需要立足于问题/数据的分析,找到问题的真因,调配资源,采取对应的措施。具体某个行动需要的完成时间,取决于问题的复杂程度,改善措施的深入程度,投入资源的多少以及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人员流动等等。
以我的经验来看,谈不上快速持续改善,只能说在改善过程中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有一个主次区分,同理也要确认采取什么样的临时措施,什么样的永久措施。同时这个也要根据公司当前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质量损失最大,客户抱怨最严重,指标最难看等等。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解决。 :):):):):) 学习了,但是都是理论的东西,大神有例子吗,给大家学习下:lol :Q :Q:Q {:1_103:} :Q:Q 谢谢分享。。。 Super-man 发表于 2018-11-7 21:16
学习了,但是都是理论的东西,大神有例子吗,给大家学习下
是啊。希望能和你们讨论。想通过验证看看,调整下。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