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重建ISO体系文件感受(全)
到新公司半年多了,总结一下,我的成果如下:1)重建ISO体系文件架构,总共规划34份手册+程序。已生效发布18份程序,讨论中程序12份,没有初稿的4份。讨论文件几十次吧,具体数据没有完全统计。每份文件的每个版本我都保存下来了,随时可以查阅。
2)独立完成各部门内部审核一次,历时10天。至少加班了5个晚上,每次3小时左右。
3)完成一份公司ISO体系运作的整体分析报告,即那份103页的PPT。历时半个月,共4个版本。最后一个版本花了4个工作日,每日加班到晚上10点。
4)制作教材,并实施了一天针对总经理等高管的ISO培训课程。该教材历时3个月,共4个版本。
5)独自调查、分析、制作了一份关于公司“成品库存降低长期措施”的报告。该报告历时2个月,共5个版本。
在这半年里,我努力过,退缩过,也失望过,但是现在的我是精神百倍、干劲十足。我觉得,在这个公司,我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寻找一位名师,遇到一位有sense的老板和一群年轻、有干劲的高管。虽然推行过程中,遇到阻力、遇到不配合、遇到挫折,可是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在ISO程序文件重整过程中,我有很多收获,分享如下:
一、文件编制的收获:
1、体系文件要跟公司的规模相适应,多不一定好,但要适宜。之前我们公司请某知名顾问公司做的那套体系文件,有60多份啊,还有一些制度,加起来上百了。要知道那时候我们公司不到200人呢!
2、 体系文件一定要规划好,每份文件之间的关系要考虑清楚。比如,ISO要求不合格品必须文件化,一般公司都是有专门的《不合格品管理程序》。我们也写了这份文件,可是写的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处理往往和流程的作业是一起的,而我们为了品质管控又专门定了一份《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将品管部的各个质量控制环节专门来做定义。差一点将两份程序写得扯来扯去了。后来就定义:《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只写如何处理不合格品;《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程序》是写管理流程,不提不合格品的处置。但是两份要关联一下。例如在《产品质量控制管理程序》中写到“来料检验控制”这个环节,写了来料检验管理流程后,要提到“来料检验发现的不合格,依照《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处理。”在《不合格品管理程序》,不写具体的管理流程,只写不合格品如何产生,如“来料检验发现不合格”这种简短的语句,将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让步放行、挑选、返修、退货、报废等时机或选择的条件说明清楚就OK了。
3、 文件流程图、正文、表单必须相互匹配。例如在写《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时,因为表单N多,当初写这份文件初稿的时候,技术总监从别处copy了很多表单过来,根本没有与程序的内容一一对应,后来发现一些表单出现得很突兀,出现一次,后文再也没有出现过,不知道作用是干吗的?有一份表单是<新产品各阶段目标项目表>,定义各个阶段的目标,例如合格率之类的。可是在后文中就只在设计阶段有出现过,而试制、小批量就没有出现过了!还有,表单设计的签核栏,在文件中要体现出来,如“x表单由who填写,报who审核、who批准”。流程图是对正文内容的一个浓缩,只需要写“who、what”即可,其余都不必要。必须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文件改了正文,可能忘记改流程图,最终导致流程图与正文或表单不一致。
4、 文件必须有主导部门,主导部门让整个流程变成一个整体。每份文件必须有主导部门,我们公司叫归口部门。意思是,当这个流程出了问题,有一个部门站出来去负主要责任、主导流程的重新检讨。我们不能让一个大流程图中出现几个负责部门,要知道:流程不能自动run下去!必须有人主导、引导不同部门之间的接口。那就是主导部门起的作用。例如“Z部门发出申请给A部门,A部门审核,送B部门审批,然后由A送到C部门执行,A部门负责跟进C执行的进度,C执行完成结果反馈给A,A确认结果后将信息或实物给回Z”。例如今天的一个案例。在《4M1E变更管理程序》中定义:“申请部门提<4M1E变更申请表>给技术部经理审批,然后品管部负责监督各部门实施4M1E变更及效果跟踪。”这样一看,这份文件有两个主导:技术部、品管部。所以后来改成:“申请部门提<4M1E变更申请表>给品管部经理审批,必要时品管部送技术部确认;然后品管部负责监督各部门实施4M1E变更及效果跟踪。”这样,主导权都在品管部。
下面对文件跟进过程的收获进行分享:
1、事前培训很重要。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写程序文件。 我将程序分配到各个部门,可是他们写出来的文件惨不忍睹。有的人语言不通;有的人逻辑不清;有的人直接抄袭旧文件就改了几个字。遇到这些状况,你是头痛还是心烦还是干脆不管不顾?我做不到啊,我看到一个标点符号不对,都要改过来的!更别提我那个总监大人多么的完美、苛刻地要求。 因为当初我没有想到这个结果,我并没有给那些高层们培训过“如何编制ISO程序文件”的课程,于是就是我的苦难开始。每份程序,都需要我自己帮他们调整逻辑顺序,帮他们把文件重新写一遍,用我开玩笑的话“只要你们用白话文给我写了一些流水账,我就能给你写出一份正规的程序文件来!”有时候,为了文件出来的速度更快,我就要求他们用word白纸直接把他们平时怎么做的直接写出来,然后我帮他们来编辑、调整。不懂的、写的不清楚的,我就打电话问清楚,自己帮他们写! 每份程序,都留下了我的汗水,不夸张地说!
2、自己动手比等待,更快,更高效! 就像上面提到的,与其总是被动等待别人给你完美的文件,不如你自己帮他做,还更快!帮助他们写,人家会感激你,觉得你帮助了他!所谓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嘛!
3、计划要隔段时间重新调整,否则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 最初定的完工计划,因为各种原因要延迟了。必须要重新检讨、定义计划完成时间,并要求各个负责人签字、画押。这样他们才会重视、主动参与。否则,他们认为:反正时间都过期了,那就继续过期吧!
4、ISO跟进,也可以用数据统计来说话、帮助你。 我每周有做ISO计划,讨论计划、回收初稿/复稿计划、定稿计划、终审计划等等,具体到时间、地点、参与人。每周六发出给部门,然后下周遵照执行。到周六就将达成状况标记清楚。上个月,老大说月报里面要体现各部门没有配合ISO体系文件的数据,于是我就拿出每周的ISO计划做了一个统计表,将每份程序的定稿时间、预约讨论次数、实际讨论次数、延迟次数等等都show出来。这样,各部门总监没有话说了!数据胜于雄辩!
5、白天的效率不如晚上。遇到特殊状况,比如我们公司那个技术总监,他是喜欢加班的那种人。我就只能在晚上陪他加班做文件或讨论文件。晚上的效率会高过白天,呵呵。当然这个是迫不得已才会才去的措施啦。以我平日的超高效率,实际上我比较少晚上加班,是有时候他主动提出,我才配合一下而已。
6、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讨论完一份文件。文件制作完毕,如果涉及到几个部门,势必要召集各部门老大讨论。讨论前,要做好功课,如果不是自己写的,应该先把有问题的地方标识出来,或做具体的备注。或者在会议钱先发给各部门老大先提意见,但一般是没有人看的,所以就别指望了。讨论过程中,必须你自己主持,换别人很可能陷入到别人一提问就忙于解释、忘记时间了。有问题,你先看是否可以当场讨论、定案;如不能则先记录,待会后让主导部门先讨论定义后了,以后再重新召集大会二次讨论。千万不要就某个细节就当场发挥、头脑风暴,否则两个小时下来,可能一份文件只讨论了一点点。把握讨论的节奏很重要,这也是作为一个会议主持人最重要的素质。
以上,暂时这么些吧!谢谢观赏~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lol:lol:lol 我公司所有体系文件都是我一个人做的,一个人评审 本帖最后由 TBD16888 于 2018-1-7 05:34 编辑
感谢分享! :):):) nikolaa-chen 发表于 2018-1-7 12:25
我公司所有体系文件都是我一个人做的,一个人评审
拜读过你的文件系统,{:1_89:} 我刚转行做质量,今后请多多指教啊 :Q :)感谢分享! 谢谢分享。。。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