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航监察员”事件所想
本帖最后由 kakalee 于 2019-7-17 16:04 编辑国航,一个看上去蛮高大上的名字,初看时竟能隐约感觉到其背后的深厚背景,但最近几天似乎“国航”这个名字因为某位“监察员”在某航班上的“奋力监管”变得戏谑起来。
监察员,挺亲切的名字,质量从业者之定位是跑不掉了,看其“监察”时对被“监察”者指手画脚伴以张嘴闭嘴的法律法规,此套路颇为眼熟,像极了广大奋斗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孜孜不倦劝人向善的质量从业者。不凑巧的是,“监察员”在“奋力监察”之后,舆论翻车了,并且广大网友陆续曝出了其在公交、地铁等其他公众交通工具上奋力“监管”之身影,无不拧眉瞪眼满口正义道德,那股子“你不按我的规矩来,我就报警”之气势颇为撼人,虽然她所说的规矩只是她的一厢情愿。而后,更有甚者爆料出其患有精神疾病,并将其病史曝光。在此过程中,国航保持了一贯的大央企作风,无论对错无论因果始终态度傲慢,虽其官网有明确新闻报道显示其设立了监察员岗位,但其仍旧不顾打脸死不承认设立监察员岗位,随后在承认是其正式员工之后不反思为何让精神病患独自乘机反而强烈谴责网络爆料者侵犯他人隐私,这副德行也是无耻极了。 其实质量人员在工作中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监管监察过程中多少也会有些“舆论翻车”的情况出现,或是因为制度制定水平差强人意,或是因为制度制定初衷有失公允,再或是因为“神经病”式的监管方式。“制度落实难”是质量人员经常挂在嘴边的牢骚,仿佛制度落实难的根因就是因为人员质量意识差、培训力度不足,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比如说制度管理的逻辑是否通畅,制度规定的工作流程是否便于执行?是否制度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质量的大棒挥舞起来”而不是“切实解决某个质量问题”?当然,这其中领导作用又起了决定性因素,如果说领导一直是拿质量当枪使的工作态度,那质量监管过程中肯定会频频翻车。
举个例子,一加一等于二,公司出台了一个制度,制度说一加一等于三,领导为了某些原因一定要贯彻执行一加一等于三这个事儿,质量人员组织大家培训,培训了一万课时,大家还是不认同一加一等于三这个事儿,质量搬来了奖惩制度,碍于奖惩力度较大,不少人表面上认同了一加一等于三,但工作中有些下意识反应依旧是一加一等于二,质量人员便开始抱怨“全员质量意识太差,培训了这么多可是制度都落实不下去...”
前些日子在论坛里看见一个关于质量奖惩制度的帖子,碰巧我们公司在近期也在做相关制度,制度制定过程中我们几个质量人员可谓是煞费苦心,力求把奖惩制度做的相对公平公正,结果领导审核时大笔一挥,“奖励金额去掉,具体金额到时候再说...”最后制度发布,因为制度初衷不够公允,而且可以预见在落实过程中接二连三的“舆论翻车”现场,所以我们自己都不太想往下推。看似是领导的一点儿小聪明,实则废了整套制度。
发了一堆牢骚,其实只是想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制度很难一次性做好,甚至制度本身就是存在一些先天性不足的,制度本身和落实的方式方法也应该遵从持续改进,切勿只一味要求制度的被监管人,而忘却了制度本身的问题。
最后吐槽下国航,航食实在是太难吃了。。。
我一般喜欢坐厦门航空和东方航空:D :):):):):) {:1_89:} {:1_89:} :) 举的栗子很经典 :Q:Q:Q:Q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