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质量认证体系来自何处?贪婪与安全的较量
最早的质量认证体系来自何处?源自于贪婪与安全的较量。一个关于船只超载的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像是在说大货车超载的事儿[笑哭])。今天读了《海洋与文明》,深有启发。
乾隆皇帝在18世纪到来的前一年,带着十全老人的荣耀撒手归西,他留下的是康乾盛世的尾音,一个看上去坚固无比的帝国。彼时,真正统治东南亚的商业运行其实是大清。如果没有鸦片相助,英国的白银是哗哗哗地流入大清帝国的金库。在鸦片战争前,南海上清朝有大约300艘用于经营的船,而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到1/10。
然而正如此前的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以及更早的宋朝的技术繁荣,保险、法律、商业等一应规则,从来不曾成为航海航运的有益助手,甚至连萌芽都没有。对于清朝而言,船就是船。政府指令就是规则。当时的“广州体系”,可以看成是“国家间的社交距离”。这个地方,是大清政府唯一允许外国人进出口贸易的指定地方。一切以清令为主。
经历过大航海而成为霸主的英国,航船是在全世界的航道上忙碌不休,水手死亡事故也随之激增。除了坚船利炮,保险也成为关键的商业环节。在伦敦泰晤士河岸边的一家Lloyd咖啡店,各个船长在这里进行生意交割,办理保险。1760年Lloyd劳氏船级社,第一家船级社,就在这里不经意地成立,LR代表劳氏船级社(Lloyd's Register)。
它给出了船舶安全的建议,例如每一英尺的货舱应有3英寸的净空、载重线(吃水线)等极有价值的建议。然而这种非强制性的“劳氏规则”并不足以遏制超载而导致的事故。超载的诱惑,货主的贪婪已经超过疾病,成为船员最大的死敌。而英国已经出台的《航海条例》也被取消。反复较劲了近百年之后,现代船舶载重法案才在1876年正式确立。这个时候,离劳氏船级社的成立,已经过去近两个甲子。
小小的一条吃水线,需要走过10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地被刻在船体上。而船级社对于船只建造和安全的认定,已经成为广泛的常识,并指向了其他各种质量鉴定的服务。它的背后,是无数人的生命、血淋淋的教训和几代人交锋所沉淀的共识。
为什么国人对于质量体系并不买账,对认证体系也缺乏敬畏而仅仅都是应景而为?可以说,我们对质量思维和工业体系,还并未经过真正的洗礼。那些借来的袍子,一时也是光彩,但还是需要从内向往的深度反思,才能看见它真正的价值。
By 南山林雪萍 {:1_89:} {:1_89:} 谢谢分享 謝謝分享 :) 謝謝分享 好好好 谢谢分享 :lol{:1_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