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萍八问:中国质量是否需要时代的反思?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在落后的状态中,都需要对质量进行厚重的反思,才能大踏步赶上去。美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日本质量进行了深刻的对比。当时美国的汽车、电子等许多制造业的市场,都在被日本侵蚀。尤其是美国最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也被日本丰田、本田汽车等横冲直撞。1970年美国人几乎买光了底特律生产的大部分汽车;而在1990年日本汽车已经在美国市场销售几百万辆。本田、丰田、日产、马自达的汽车,已经在美国市场牢牢站稳脚跟。
这对于美国人二战以后确立的自尊心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如果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美国NBC电视台在1980年发出灵魂拷打般的“质量之问”。
为了扭转这种偏见,当时美国工业界、学者认为必须正视日本制造的崛起,向日本致以师傅的敬礼,才能真正提高美国制造的能力。NBC电视台的这个报告,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而产生:它致力于把质量大师介绍给美国的职业经理人们。
NBC这篇关于“质量革命”的大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日本如何跟随戴明的“持续改善”的建议,“将制造当做一个系统 ”而不是局部的零碎改进。这个长达14小时的纪录片通过文稿、采访、案例研究和应用演示,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戴明的质量方法和质量观。
本来也是价低质次的代表,日本货如何在美国市场日如中天、长驱直入?美国进行了深层次的追问,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日本质量的背后,也有不少美国人。这个发现,使得质量大师戴明一鸣惊人,不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美国制造从追随戴明理念开始。
通用汽车走上与丰田汽车合作的道路。丰田似乎不太喜欢过度的自动化,而是一直把人的价值最大发挥,放到第一位上。这深深地影响了通用的总裁Roger Smith,他几乎是立刻迷恋上日本的丰田体系。通用汽车放弃了很多自动化项目,转而将精力集中在精益管理上。在新建的“土星”汽车工厂,只设置几道有限的生产工序,工人都是多面手,而不是福特主义的精细化分工下,一人往往只做非常有限的工序。而工人待遇,也彻底打破了时薪制,采用了与产量和销量挂钩。总之,通用汽车试图通过建立单一的日本风格的工厂,来学习全新的生产体系。
福特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出色,为了学习日本马自达的生产体系。福特不仅购买了对方一定比例的股份,还聘请来戴明作为公司的顾问。与通用汽车不同,福特并不要求单独部门发生变化,而是采取了戴明的“制造就是一个系统”的视角,推动整个企业向精益生产的目标迈进。
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们,用了一代人的时间,才真正理解日本人所崇拜的精益生产。而随后采用这种生产体系的戴尔电脑的崛起,向日本学习掌握生产的精髓,已经蔚然成风,俨然成为美国所有制造业的标配。
从“质量之问”开始,美国整个制造业的活力,都被激发了。中国制造也必须要建立对自己质量体系的叩问。只有经历了全方面的审视,我们才能更清楚中国质量的困境、缺陷和重生之地。中国制造,质量问题可以说是堆积如山,但解决思路则基本是愚公移山,任之由之。无论是精益系统,还是质量体系,都是零零散散地由一些微小型的咨询公司,在收拾河山。他们站在一个大粮仓前,像小鸡啄米一样地收拾一点点质量的残渣。没有全民质量意识的苏醒,质量不过就是一道爱解不解的谜面游戏。
中国制造需要一个系统,这要等待一场宏大的质量革命,而在此之前也需要一场宏大的全民质量反思。质量定定神,中国制造才能更有把握,攀登高坡。
戴明在《新经济观》一书中,强化了“质量是新经济纪元的基础”这一关键性命题。而在当下,中国制造,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关键节点时刻,何时我们能够进行一次深刻的“质量拷问”?这样的问题,中国制造界需要决心用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来实践来作答。
volanszhangb 发表于 2021-6-30 16:44
中国之质量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市场为导向
不搞企业,只赚快钱,再加互联网经济的发达导致等多方原因导致现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中国之质量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市场为导向 謝謝分享 {:1_180:} {:1_89:} {:1_180:} 謝謝分享 volanszhangb 发表于 2021-6-30 16:44
中国之质量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市场为导向
年轻人 {:1_180:}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