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殊过程确认之6(原创)
连续发了五篇,今天发一篇自己关于特殊过程确认的感悟,还不是很成熟的见解,请各位批评指正。也欢迎铸造同行交流。
关于GB/T19001标准中“过程能力确认”的个人见解(陕柴重工孙建浪 15319052115,QQ516351548)
标准所述“过程确认”与实际工作中的“过程确认”其实,不论是87版还是2015版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都没有说“确认一定是对特殊过程的确认”。这个大家可以看看我发过的“关于特殊过程确认之1”。但是,在2008版,标准将需实施确认的过程限定为“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样的描述和之前的87版、94版是有所不同的,增加了“使问题在产品使用后或服务交付后才显现时”,使得在标准应用时,企业和审核员都很难把握。所以,在2015版,标准又回到了以往的说法——“8.5.1——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f)若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定期再确认。”实际上,标准是实践的总结,但是不一定总结的很准确,尤其是这样一个适用于所有组织的通用管理标准,想要说明白到底哪些过程需要确认是很难的,更不会讲如何确认。没有企业会随便应用一个从来不了解的过程在自己的体系里。即使是一个新生组织,也会学习、借鉴同行的做法,凡是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这是最常见不过的做法了。所以,我对这版标准理解为——是否需要确认及如何确认你自己定。标准的“后续验证”也没有说是紧接着的后续,还是交付后的后续。总之,反正风险由你承担,包括将会导致的顾客满意度降低的风险,所以——你的地盘你做主。在你的企业里,你认为需要确认的过程就按标准开展确认,反之亦然。(为了不至于“标新立异”,我在下文大多会采用“特殊过程”及“特殊过程确认”的说法。)近半年来,经过和众多关注特殊过程确认的审核员、企业管理人员的探讨,参考网络、杂志上不同行业关于过程确认的文章,加上自己的瞎琢磨,对于特殊过程确认活动作出如下分析(本人是在铸造企业工作,所以,以下举例以铸造过程为例)。现有“铸造特殊过程确认”多数是在新的工艺规程正式实施前,取得一次或者多次工艺验证,认为工艺规程在当前的生产过程中可行。我理解这是对工艺方案的一次验证活动,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8.3设计和开发的工艺设计活动管理范畴。更多的是关注工艺参数的可行性。仅此而已!连工艺的保障性论证都不够充分,更不能证明生产过程可以持续一致保持,假如确认项目为“人员能力”时,在参与人数较多时,也不能一一去验证,无法证明该工序所有人员都可以达到这样的作业能力,产品质量如“坐过山车”就在情理之中了。标准将“特殊过程确认”放在了8.5.1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目的其实很明确——关注过程是否有能力始终如一的符合工艺规程及管理要求,并实现产品合格且“品质如一”的基本质量追求。个人理解,落实在实际生产组织活动中,这是生产管理部门保证过程稳定的质量管理职责的体现。(某些时候,也是证明自己“清白”的一种方式,比如——完全按照规范要求,结果合格率还是那么点儿,怪我咯?O(∩_∩)O哈哈~)
过程确认该如何做一、确认什么?“标准”之言——GB/T19001中8.5.1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f)若(过程的)输出结果不能由后续的监视和测量加以验证,应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确认,并定期再确认。可解析如下:其一,过程的策划结果不一定都是产品(服务),可以是对过程的控制要求。其二,标准要求确认的是“实现策划结果的能力”,而没有强调是“工艺保障能力”。其三,标准说“再确认”,而非“人、机、料、法、环、测”等要素发生变化时再确认。因为既然工艺保障条件变了,就等同于“工艺更改”(当工艺要素限定了“人、机、料、法、环、测”时,且这样的改变对产品质量稳定有影响)。二、确认的准则到底是什么?1、关于过程评审准则,我的理解是:过程评审准则,即过程合规的标准,如工艺规程中对作业条件(人员、设备、参数、环境条件等)、作业顺序等要素等的约束条件。过程符合这些约束条件时,认为过程是合格的。也可以是规范的操作过程加典型过程参数的组合。2、关于过程批准的准则,我的理解是:虽然过程是合格的,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方可批准过程可以继续,这可以理解为高于“合格”的要求。如同一过程分别由五个人来作业,其结果至少有四个人合格,才可以认为该过程及其要求被基本领会和实施(对过程的批准)。且,结果不合格的那个人将不能参与这个过程后续的生产作业(对人员的资格鉴定)。及所关注参数(或可评价结果)的变化幅度。再如:过程某个控制要素的区间是5~10,那么批准的原则是希望实际操作时控制在6~8之间。三、我单位铸造过程确认示例如下:我将本单位目前需进行确认的过程,从原来的熔化、浇注过程具体到“炉前处理”和“浇注”两个过程,具体如下(以球墨铸铁为例):(一)炉前处理(出炉至扒渣)1、球化装包过程;确认项目:不同作业人员的装包效果。确认准则:(1)过程评审准则:作业要求和球化起爆时间偏差(可以是工艺规程给定的参数范围,也可以加严)。(2)过程批准准则:参数(或可评价结果)的变化幅度。a)不同组或者不同个人装包结果的一致性。例如:球化起爆时间偏差 35秒。b)同组或同一人装包结果的一致性。例如:球化起爆时间偏差 20秒。2、扒渣(略)(二)浇注过程(从扒渣结束到浇注完毕)。确认项目:浇注活动,包括(1)参与出炉和浇注操作人员(天车工、浇注工)的配合程度;(2)不同浇注工的技能包括对工艺要求的掌握程度,浇包和浇口杯的修筑技能,扒渣、孕育、浇注等操作熟练程度);(3)同一规格但不同设备编号的过程设备、工装对操作结果的影响程度。如电炉、浇包、浇口杯,天车、平车等。注:上述确认项目,根据浇注工艺不同而变化。如多包浇注时,天车、平车的配合,倒包转运顺序都可以作为确认内容。确认准则:(1)过程评审准则:作业要求和浇注时间偏差、开浇温度偏差等(可以是工艺规程给定的参数范围,也可以加严)。(2)过程批准准则:参数(或可评价结果)的变化幅度。a)浇注时间偏差(从出炉到浇注完毕)浇注时间可以根据浇注工艺的不同,分为关注浇注总时间的原则,和既关注总时间又关注充型时间的原则。例如:多次浇注总时间偏差 30秒。或,多次浇注总时间偏差 30秒,充型时间偏差 秒。b)由于浇注时间对后期浇注温度有很大影响,故也可以将铁水在出炉至拔塞或浇注等阶段的温度也作为评判标准。如:注入温度、拔塞温度的偏差等。例如:多次注入浇口杯温度偏差 ℃。或,多次拔塞温度偏差 ℃。上述确认活动中,确认数据可以来自多次生产活动(与产品无关,后面我会讲到。),凡是偏差超出准则约定的,对于影响过程结果的人员剔除或者进行培训后再次实施确认。对于影响过程合格的设备也应进行鉴定或剔除(指该过程有同一规格的多台设备可选,且过程应用了这些设备中的多个)。最后,根据确认所得数据和过程批准的准则来判定过程是否可以批准。
过程确认与工艺验证的关系在质量体系实际运行和多数论文专著中,经常将特殊过程确认作为工艺转正的先决条件之一,弱化了过程确认的真正作用。我认为:对工艺规程进行验证和确认目的是——工艺是可行的!是工艺管理中用来证明工艺保障能力的一种方式。即“我可以制造出合格产品”!对过程进行确认的目的是——过程是有保证的!是生产管理中用来证明过程稳定能力的一种方式。即“我可以制造出一模一样的合格产品”!如果大家认可我上面的观点,那么之接触到的“特殊过程确认理论”和“确认活动”都是将是“假”的!至少也只是对做了其中一部分。包括诸多“专家”(特别是审核砖家)所著关于特殊过程确认的论文,也是一大套跑偏了的一家之言。我认为,过程确认是基于有效的工艺约束条件下的管理活动。对过程确认结果的持续应用,也可以反映工艺保障的水平。例如,对于稳定的过程,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中的过程能力指数(Cp或Cpk)及其评判准则,既可以预判过程趋势及产品合格水平(8条原则),发现过程异常并及时分析和采取措施。同时,还可以衡量过程能力满足技术标准的程度,识别过程改进和技术改进的机会(4条准则)。如当Cp>1.33时,说明过程能力充分满足,可以适当地改进工艺水平或者提高质量控制要求,使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持续关注过程或者参数在实际运行中的偏差(而非参数本身)及偏差的变化幅度,才是对特殊过程控制的终极目的。以铸造的熔炼浇注过程为例,可选过程参数有球化起爆时间、浇注总时间、充型时间、开浇温度等,通过这些参数的实操值和设定目标值(非区间值)之差的变化幅度,及时发现过程异常和不良趋势;同时,选择产品质量特性指标如强度、硬度、球化率等,通过产品质量指标和实际获得结果的差值的变差波动,来预判产品质量发展趋势,也可反证过程控制能力(包括检验能力)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活动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分别处于天平的两端并努力保持平衡。Cp=1.33时是平衡的,也是过程控制的理想状态。(熔化浇注过程的稳态,可以凸显熔炼工艺、材料、设备的不足,熔炼工艺的改进和过程稳定。都说是“三分造型,七分浇注(实际是熔炼加浇注)”,那么,熔炼浇注过程的稳定,可以显现造型工艺和作业的不足,循环、持续改进!)
结 语综上所述,“特殊过程”确认活动应该是一组活动,而非一锤定音的一次活动!是通过多次的数据采集和偏差分析,评价作业过程的一致程度,其确认结果作为过程能否批准的依据。这类似于汽车行业的“初始过程能力研究”中的一部分内容。就目前大多数企业所做的过程确认来说,基本属于一次性工艺能力的确认,是作为工艺是否可行的判定依据,不能给出生产过程保证能力程度的评价,将其作为过程批准的依据自然不够充分。是否需要对过程实施确认,是基于风险思维的管理决策决定的。如何实施确认并应用于过程控制,是追求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态度决定的。亦然一家之言,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孙建浪 2018-4-12
支持原创,楼主用心了。感谢分享心得。 这样的楼主必须赞 {:1_89:} 316348430 发表于 2018-4-13 12:50
感谢 316348430 发表于 2018-4-13 12:50
感谢支持原创 朱东升 发表于 2018-4-13 11:27
支持原创,楼主用心了。感谢分享心得。
感谢支持,欢迎交流 机智的大花袄 发表于 2018-4-13 11:57
这样的楼主必须赞
感谢鼓励,欢迎交流 楼主此处该有掌声,虽然没有认真的消化,得抽空看看 {:1_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