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FMEA的讨论
在外购件进料检验的过程中,来料检验环节,目前我存在两种看法,A:尺寸不合格,潜在失效原因为供方的制程出现异常,预防方案是定期对供方现场进行能力提升及辅导;B:尺寸不合格,潜在失效原因为本公司进料检验失败,预防方案是定期对检验员进行培训和仪器校验。不知各位更赞成哪种看法,或者有更好的说法
我个人的看法:
1、来料检验的失效或不合格我认为应该在DFMEA阶段讨论制定,DFMEA考虑的是生产制程的,不应考虑来料检验失效问题,设计阶段就应确定怎么的抽样方案和方案能够确保检测有效。
2、来料不合格或检验失效的措施应该从设计合理的抽样方案(包括你们和供应商的),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从而保障良率方面去着手,什么培训这种千篇一律的方法没啥用,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通常所说分析原因是指“根本发生原因”,而不是“流出原因”,纠正措施也主要是针对“根本发生原因”,检验好了,产品问题就不发生了?显然只能提高到产线物料的合格率,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通常我们分析问题原因时只接受两种结果:有文件规定,未执行;没有文件规定;
个人选择A方案,但是分析有点过于概括了,万能说法; tany 发表于 2019-3-29 16:34
liu老师你好,由于本人PFMEA方面的知识是自学的,所以才会存在上述的疑惑。按照老师的意见,你应该赞同的 ...
你好!非常高兴我们彼此交流与相互学习!
其实不是进料检验失败,应该是识别进料检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失效和现有不足,如果在FMEA分析时说明进料检验失败那是可怕的事情......
B方案中的要求填写不恰当,这是针对材料的特性而写的,不是针对进料检验过程而写,,PFMEA中针对进料检验的分析,是针对“进料检验过程”的潜在失效分析,而不是分析产品/材料特性的异常,针对进料检验过程的要求是什么呢?搞清了这个“要求”你就可以向下正常分析了,,很多人做FMEA做不好就是忽略了对“要求”的理解,有的甚至对要求没有进行详细、严谨、专业的定义,导致后续分析不足或出现差异,, 应该要有针对性改善。培训和辅导是没很大用的。 B PFMEA的前提是假设供方或上工序是合格的
刘卫东 发表于 2019-3-29 14:19
B PFMEA的前提是假设供方或上工序是合格的
你好,请问这个要求在FMEA手册里面有吗? FMEA是对自我控制的过程的潜在失效风险分析技术,要考虑自我工作过程中的潜在失效及其风险影响,而不是去分析非自我控制过程之外的过程,,
进料检验过程的FMEA分析应该围绕进料检验过程的“人机法环”来分析可能具有的潜在失效,而不是去分析进料尺寸超差、性能不合格情况,,应该重点分析检验人员、检验工具、检验方法、检验环境是否具有潜在的失效与不足并引导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从楼主展示的FMEA表格信息看,对于进料检验过程的潜在失效分析根本就是错误的,, 五大工具手册中均有一些老外不想清晰明示于我们的信息,传过来的手册只是方法论而已,如果你越是完全格式化地套用就越有问题,做的越机械 越难以有真正的管理价值,,而且也只会让你追求形式/格式化的东西,而不能真正的去理解与有效应用,,
{:1_89:} zhaohonggang 发表于 2019-3-29 15:05
通常所说分析原因是指“根本发生原因”,而不是“流出原因”,纠正措施也主要是针对“根本发生原因”,检验 ...
此处是属于外购件检验,潜在失效原因如果分析到根本原因,那就是分供方的制造过程(人机料法)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