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QA的眼光来看设计问题,你会有不同的收获
1. 设计问题真的和我们无关吗?通常很多人,尤其是品保人员会认为设计问题由设计人员去负责解决就好。我们不用去管它,只要管好我们的制程就好。听起来没毛病,可是是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啦,让我们来看几个案例吧。
某次和我们部门的SQE PM, SQE,IQC一起检讨某机种投线的主要不良。
案例1:(见附图1)
Bezel无法与base卡合,卡勾失效。
FA: 卡勾卡合量不够
CA: 修模把卡勾卡合量增加0.2mm
大家都觉得认为这是RD的事情,让他们修模去就好。
于是我就开始问他问题了:
1)QC如何检查这个卡勾,确认此卡勾有增加02mm?2)旧品如何区分,方法是什么?3)修模之后,射出参数有无更改。是否要在制程稽核中也同步去确认?
品保的PM沉默了很久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我们一样要去关心此模具问题。
所以经讨论我认为要去确认的是:
1)增加治具并检查卡勾的卡合量。2)在SIP中增加对射出D/C的检查,以便识别新旧料。3)修模后,重新对影响卡勾卡合量的射出参数列入巡检表并重点稽核。 案例2:(见附图2)
支架与cover step后盖间隙(支架拱起)
FA:支架变形
我们在检讨此后盖段差的原因是,进一步得到支架变形的解析。因为这个是100%的不良,于是接着问为什么IQC没有检到时,得到的信息是IQC有支架变形的SPEC(规格)
我又开始了第二问:1)我们在新机种检讨时对SPEC的检讨如何提前检讨出支架变形的SPEC?2)如何没有变形规格,我们如何澄清因变形造成的间隙?
大家经过激烈讨论后,认为要改善的地方是。
1)要在量产前对规格做提前检讨,变形度是必须要与RD确认的地方。2)支架与后盖的间隙,应该请RD提供TA(累计公差的计算),最终确认变形度的管控量。并做为厂商制程管控及FA的依据。
案例3:(见附图3)
FA:cover上耳机孔处结构较弱,易断裂(IQC入料检验有发现、产线Input站也有发现)
CA:RD修模并在耳机孔上部分增加加强筋。
实际经验证修模后的产品依然在厂商端发现有超出20%的断裂不良,修模无效。
经认真确认过不良品,使用放大镜确认后。
我开始了第三问:
1)这样的改善有效吗?2)加强筋没有延深到真正的着力点,这样的增加和没有加有什么两样吗?3)为什么会把结合线开在告破孔的位置,增加开裂的风险?
经过讨论后,大家认识到。
1)这样的改善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是tryto error (试错)2)加强筋无法达到有效加强结构的效果,RD需检讨其它有效的方法。3)结合线要尽量移远一点,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破裂的风险。4)耳机孔处要在生产出货过程中增加必要的保护,并重点检验开裂的不良。 2.DQA的精神就是要用量产性的标准来检视设计
以上3个案例可以看出来,其实我们绝对不能不闻不问试产阶段的所谓模具,设计issue。
你不去关心它,它就会慢慢地转变成量产的瓶颈。最终让你的量产跑不下去,并且由设计,模具问题引发的制程,检验,品质问题所谓的并发症会最终断送量产。造成公司及客户的严重损失。
所以正确地观念和行动应该是,用量产性的标准来要求设计问题要具备量产性的解决方案。简单讲就是要有一个可持续稳定的制程,并且从概念设计要走进现场和制程。最终可以顺畅生产,达到符合基本品质要求并且是客户需要的可交付的数量。
作业步骤无外乎:
1. 不放过任何一个影响良率和量产的问题,尤其是容易忽略的品质问题。2. 无任设计问题怎么改都要问有没有有效的生产方式,检验方式制程能力有无验证?3. 万变不离其宗,设计不良造成什么样的品质问题。我们最终还是要在解决方案导入后确认造成的品质问题有无改好,并且要监控一个量来追踪。4. 设计问题还是要请设计人员来解,不过最终要回到CTQ(关键管控点)上来把标准制程定下来。5. 还是要回到DQA对应DFM上来,即要求设计人员要依据基本的品质要求来设计产品。并且考虑如何就生产过程可操作,可稽查,可交付,可执行,可衡量的成果而设计。总之一句话,为品质而设计为生产而设计可量产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它应该是简单高效的更应该是大家喜欢且节约成本的设计,设计不是用来观赏的,设计是用来量产批量生产的。
{:1_180:} {:1_180:} :) {:1_180:} 感谢分享 謝謝分享 謝謝分享 {:1_180:}{:1_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