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质量之路的感悟
本帖最后由 ning.june 于 2024-1-22 14:24 编辑讲讲身边人的质量历程,发表一下其间的感悟:
一、经历
从学校毕业到如今,在质量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
初出茅庐时是小小的检验员。不知道疲倦的打卡上班、取样、分析、出监测报告、打卡下班。
又一载,独身闯荡上海,
在港澳台企业做质量部门的无固定业务的闲散人员(管管标准样品、在IQC组学习学习,学习IPQC人员在车间检查检查)。
一晃又一年,该换门庭,
在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质量部做生产流程标准化。
三年期满,毕业走人,
不久入职化妆品上游企业,做品保部QA,
在不知不觉的3年又3年期间,从每天源源不断的客户投诉处理到每月校准,从固定的外审陪同到不定期的编修SOP文件,从不断增加的手头工作到被拉去到同事那里帮忙,他渐渐的感觉这样每天像陀螺一样转的没意义。
二、感悟
1.关于不同时期对质量有不同的认识
[*]初出茅庐时,只知道干好分内之事,不思不想,也不迷惘。
[*]渐渐地接触多了,感觉质量知识涉及的东西太多,主动的囫囵吞枣一样的去学习。
[*]掌握了一些技能之后,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便停止了思考和学习,直到逃离这个圈。
2.不同角色对质量有不同的思考
[*]做检测员时,觉得质量就是把握好检测关,合格就放行。
[*]等做了标准化管理,看到过程的组装不良,开始想如何这些不合格是怎么造成的,如何减少。
[*]后来只要职责做客户投诉处理,看看各种的客诉问题。初期形成了一种想法:公司管理问题。后来又承接了一部分体系,觉得更可能是管理制度落后的问题。再后来,和公司的中高层打交道多了,渐渐的发现:领导延用过去多年的经验:质量问题来了,刷刷的拿出一份改善报告。没有发生的话,就接着奏乐接着舞。总结就是:时间久了,从上到下心理上开始懈怠了。
3.企业的属性决定了企业的质量
[*]当销售不好了,开始降成本,反而从压榨人员产出、大幅提高机器的产能等做起。激增的产量、减少的人力投入,必然的员工干不过来、心里产生怨言,责任心下降。买下了很多质量隐患。
[*]这几年销售业务一直不增长,老板天天喊着不赚钱。都是骗人的。只是他到手的利润没有比去年增多而已。因为,我们了解到他降成本也是更狠的。
[*]公司是港澳台企业,都2024年了,还部分是90年代的机器进行生产。还不愿意购买大陆的机器。总结就是:他们是来赚钱的,不是为大陆做贡献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配方式决定了它发展的上限。发展的上限被锁死,质量上的投入又能有多少,质量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去。
归根到底,质量不只是产品的质量,更像是企业的质量,有时反而是资源分配合理性的外显而已。
确实,看公司管理就知道发展上限了 我呆过的公司,我基本能判断它的未来,也就是说,我可以给呆过的公司算命。 感谢分享,学习了。 :handshake:handshake:handshake {:1_180:} 感谢分享 这感悟到位 感谢,总结的很好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