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质量大师吗???
全球制造四大国,中国、美国、日本和德国。美国有一堆质量大师,如开创数理统计的休哈特,质量管理大师朱兰,还有拯救日本质量的戴明,连GE昔日CEO韦尔奇也以推广六西格玛而广为流传。
日本制造则贡献了大野耐一的精益理论,石川馨的质量圈和鱼骨图,田口则创建了参数设计法将质量关口,从制造前移到设计端。
然而很难理解的是,盛产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德国,作为全球最强大的制造国家之一,没有产生全球性的质量理论。
多年来,德国质量的神话很多,但其实都是虚化的“德国制造”品质和隐形冠军,而少有德国质量的系统性理念。
同样沉默的是中国。全球对中国制造的标签无一例外都是“物美价廉”,或者“劳动者红利”。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稳稳扎下根基的同时,构成这种强大制造能力的质量理论,却一直都缺席。
德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质量理论。其实如果走进来看,“德国制造”的声誉,并非只是靠着质量第一的信念和工匠精神的执着。它另有一套规则,依靠的是国家级的质量基础设施。通过事无巨细的标准、蓬勃发展的独立第三方的合格评定机构,使得德国制造走向金牌奖台。
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在各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细化为数万条的行业标准,然后由质量认证机构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进行逐一审核。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德国是一个工程师治国的国家,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工程师情结。德国技师教育全球独一无二,美国极力模仿也无法实现。
这是源自一个世纪多的传统。早在19世纪末,德国工程师往往会担任最高的工业管理职位,也享受最高的社会地位,很多家长乐意把女儿嫁给工程师,这是男人社会地位的试金石。
而在美国和英国,工程师从未获得过如此相当的社会地位,那些桂冠属于管理者。二战中这种差距体现的淋漓尽致,德国109战斗机和190战斗机,比英国同等战斗机飞得更快更高,载重更大。
德国制造对于质量理论的沉默,是有原因的。它以国家体系的保障,以工程师的严谨自治,自然形成了一套落地的产品质量观。而国外质量理论如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六西格玛等,也都在这里严格执行。
它不需要什么质量理论,一切都是在空气中写着。
德国不需要质量法师。中国作为制造大国,需要质量大师。
如此多的工厂现场,肯定有大量实践,但为什么没有中国自己的质量理论?中国的大师在哪里?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这需要同时满足视觉、嗅觉与味觉,需要考虑食物的本质与烹调时的火候,但这些技术,不论是对大腕儿名店或是庶民小吃、家常菜,都是稀疏平常之事,特别是在这寒冷的冬天,看到热腾腾的小吃,所以我说中国人应该很会丰田生产方式。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Just In Time 及时化(时机)与自働化(品质)」对中国菜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中国菜大多是要热腾腾才能表现出色香味与口感,做菜与做事看似两件事,但其间所包含丰田生产方式两大支柱的内涵却是相通的。
吊诡的是,丰田生产方式好像又与我们的另一些习惯冲突。我的前丰田主管远山先生就曾对我感叹:「还好我们是处理铁板,若照我们工作的习惯来处理食物,一定都臭掉了。」当然更别提色香味了。
丰田生产方式为了解决这习惯的问题,做为其特征的「看板」,就有以下6条规则,换个场景,根本就是做中国菜的规则:
01后工程只根据取下的看板到前工程领取零件。(前场只根据客人的订单向厨房下订)
02前工程依照被领取的东西、数量顺序来生产。(厨房只根据前场的订单做菜)
03没有看板时,不可生产与搬运。(没有订单时厨房不做菜)
04看板一定要随时附加在物料上。(厨房做好的菜就要有订单)
05一定要达到百分百的良品。(一样的口味快速完成)
06持续减少看板的张数。(包括未完成与已完成的订单,减少堆积的订单)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要诀已内建在改善的系统之中,大家有没有想到呢?且看叶丙成老师遇到的场景:
我是一个对食物的「温度」比较在意的客人,我很在意食物是否凉掉。鼎泰丰小笼包的菜单,有五颗一笼、也有十颗一笼。我跟小姐点了两笼五颗。小姐面色很困惑,问我那是不是要一起送来?我说是。结果她把我的点单写的两笼五颗的改成十颗一笼。我说:「等等!我要两笼五颗一起来,上下迭着,我不要一笼十颗的。」⋯⋯
过阵子,上菜了,上菜的小姐把两笼五颗的分别打开在桌子的两端。我见状,赶紧把一笼迭在另一笼上。在其他家店上菜的时候,如果有不只一笼,标准流程都会询问客人要不要迭起来。因为小笼包迭着时,吃上笼的小笼包时,下面笼还能够保温。如果两笼同时全部都打开的话,那跟点一笼十颗送来一起打开一起凉掉,就没有不同了。
小笼包5颗的两笼与10颗的一笼有何差别?一起打开与先迭着,需要时再打开有何差别?我认为服务的小姐一定是好意,且也有客人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两件事就与叶老师对美食的要求冲突了。面对不同的客人与个人不同的习惯的确很难拿捏。
丰田生产方式会定出6条看板规则,也应是遭遇到不同的意见与做法,所以才要明文规定之。对此,我的结论是「丰田生产方式中内建了许多『沉默的老师』,真干就会遇到!」
总之,我想说的是丰田生产方式中的许多做法本来就在我们的习惯之中,人人都能了解美食,不论您是什么行业,想想如何为我们的顾客上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吧!
摘自-----精益改善中心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不感觉我们中国人生来就是质量高手吗?{:1_184:}{:1_184:} 有质量工匠,没有能文能武的质量大师。有质量强国的战略口号,有质量监督的市场监督局和质量认证的三方机构,却没有质量领路的创新文化机构。 中国才是是工程师治国,国家领导人基本都是理工科出身。我觉得作为质量人,没必要看国外都是好的。现实情况是中国的工业产值是美日德三个国家的总合。中国产品做到了质量、价格、交货期综合最强。一切已事实说话,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家都来自经济不怎么好的国家,而中国德国一个没有 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平衡之道。不可能究极一面去形成极致的理论。
不需要什么质量的大师。 有您这样的人在,质量大师已经近在咫尺了{:1_180:} 中國加油 祖國加油 别国先发优势孕育出理论体系,我们沿用这些成熟的体系有什么问题嘛?就算要创造一套你所谓的大师理论还有多少思路创新的余地?国内每年给这些国外机构贡献大量资金,双方各取所需有什么不好?非要拿这点攻击国内缺失你所谓的大师缺乏? :o:o 本帖最后由 sutie0008 于 2022-7-27 17:08 编辑
在中国,世界级的质量大师目前还没有公认的,
张公绪算是90年代,21世纪初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质量人物。但他的主要工作也还是普及西方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
我们的工业化时间还是太短,很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还谈不上石破天惊革命性的。
{:1_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