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 质量工程师,我原本以为“会山会海”只是职场段子,直到某天我开始认真统计自己的日程安排——好家伙,这哪是上班啊,分明是“会议马拉松”!
7:30 早会 每天的第一场会议从清晨7:30准时开始。 流程雷打不动:汇报昨日进展、解释未完成事项、接受新任务。 老板常以一句“我简单说两句”开场,却总能精准覆盖半小时。 最后还不忘加一句:“小X(我),这几个问题你盯一下。” 任务清单由此拉开帷幕。
9:00-11:00 跨部门踢皮球大会 群里为一个责任归属问题已经争执三天,最终转战到线下会议。 会上,设计、工艺、制造轮番表态,现场充斥着“这是工艺问题”“明明是设计缺陷”的拉锯。 最终结论:再开一次会讨论。散会后系统提示我:“您有3份会议纪要待提交。”理想中的问题解决,变成了流程的反复拉锯。 ……
13:30 临时突击会议 午休刚趴下就被 工作群@醒:“下午2点紧急讨论夜班不良品!” 会议通知发出时离会议开始不到10分钟,连生产班长都是端着泡面进会场。 会议内容围绕“返工方案”“员工 培训”循环打转,我则默默最小化了刚才查的页面:“猝死是否算工伤”。
15:00 客诉灭火会 客户发来一份长达50页的投诉报告,包含多项 质量问题。 SQE、生产、 研发、销售齐聚会议室,逐项展开分析。 销售部仍坚持:“客户觉得颜色不对?那可能是灯光的问题。” 我拿着放大镜下的缺陷照片几次欲言又止,毕竟上次反驳他们后,一封“建议加强协作”的邮件直接抄送了总经理。
17:00 明日预案会 领导拿着周报拷问:“为什么改善进度滞后? 我差点脱口而出「因为今天开了四场会」,但求生欲让我改口:”明天优先推进!“ 话音未落,手机上跳出提醒:“明天上午新增两场试产评审会。” ————— 当我再次打开日程表,发现:5场正式会议+3次临时讨论,还不算群里随时蹦出来的「小范围沟通」。更讽刺的是,早上列下的待办事项原封未动,而新增任务却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不断堆叠。
全年参与会议数以百计,却感觉专业能力并未等比提升,反倒是在“和稀泥”“识别甩锅信号”方面愈发熟练。
有时候我想,也许该把 ISO标准条文更新一下:“凡有两人以上处,必生一会。”
(OS:写完这篇才发现——今天又没时间开复盘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