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质量优势 于 2017-12-13 10:49 编辑
在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先列一些在组织中常见的现象,大家来对号入座,看看你的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我说上述的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你同意吗?或许很多人还是有些疑惑的。
戴明用一个简单的漏斗实验揭示了管理对质量改善的影响,不当的管理方式非但不能改善质量,反而会让质量越来越差。
漏斗实验
假想我们有一漏斗,装在桌上约半公尺高的架上,桌上有个靶。假设我们把一颗弹珠放入漏斗,不论我们放下的方式如何,弹珠就会以随机的方式滚下漏斗,然后由漏斗底部掉下到靶上,再用铅笔在落点做个记号,这些点的分布( 标准差)代表了质量的水平。
我们会利用一些简单的规则来使漏斗更好地瞄准目标(提升质量水平),这些规则相当于我们在使用 设备、流程或系统中做的一些 质量管理决策。漏斗实验中采用的四个规则如下:
规则一:每次都不调整漏斗位置(结果:弹珠落点随机分布在目标值两侧) 规则二:根据上一次落点,调整漏斗位置(结果:弹珠落点范围较规则一大了约41%) 规则三:调整前先归回目标值(结果:弹珠落点由两侧大幅散开) 规则四:瞄准上一次的落点(结果:弹珠落点呈随机漫步到天边)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上述四个规则分别进行四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一个漏斗、一粒可以很容易通过漏斗的弹珠、一张桌子,铺上桌布。
第一次实验 规则为漏斗位置不变。首先在桌布上标出一点作为目标,开始实验。将漏斗口瞄准目标点。保持这种状态,将弹珠由漏斗口落下50次,在弹珠每次落下的静止位置作标记。要求是将弹珠落到准确的一点上。
结果: 得到近似圆形的点集。虽然漏斗口一直对准目标点,但是落点有时很靠近目标,有时又远离。 标准差:54.95
第二次实验 规则为反向调正漏斗位置。在每次弹珠落下后,调整漏斗的位置,让下一次的结果靠近目标点。即根据每次弹珠落下的静止位置与目标位置的差距,调整漏斗的位置,以弥补前次的误差。比如弹珠停在目标点西南30厘米处,就将漏斗由现在位置往东北移30厘米。
结果:
比第一次固定漏斗位置的结果糟糕。落点所形成的图形,其直径的变异度比依第一次直径的差异度大的多。 标准差:80.9
第三次实验 规则为调正漏斗位置前先回归原位。允许每次弹珠落下后调整漏斗位置,但以目标点作为移动的参考点。先让漏斗回归原位,然后按照落点与目标点的差距,把漏斗从原位调整到与目标点等距但相反方向的地方,以消除前次偏误。
结果: 这次实验的结果更糟。弹珠的落点变得更不稳定,幅度越来越大。 标准差:300.48
第四次实验 规则为瞄准上次落点。在每次弹珠落下之后,就将漏斗移到该静止点之上。
结果: 落点向一个方向扩散,距离目标点越来越远。 标准差:368.21
结论:
第一次实验中的规则是所有规则中最有效果的。但人们对第一次规则不满,所以又进行了第二、三、四次改变规则的实验。规则改变的思路是消除落点误差,但结果会越来越差。
现实管理中,用 仪器测量零件,根据零件的误差进行反向调整,就相当于规则二;根据上月的预算执行差异调整本月预算,就相当于规则三;由老员工来训练新员工,就相当于规则四(每生产一个产品都用上一个成品为样本也属于这一规则)。
漏斗实验告诉管理者,对于系统误差的干预,只会增大下次的误差。比如,我们根据财务资料做出调整决定,所看到的资料就相当于上次的弹珠落点。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第一次实验的规则,改善系统。例如,这一漏斗系统可以做出两种改善:第一,降低漏斗的高度。效果很好,落点形成的近似圆形半径缩小。这样做无需增加 成本。第二,改用比较粗糙的桌布。这样,弹珠滚动的距离就会缩短,成本只需一个桌布的价格。
降低漏斗高度后的结果(规则一:不移动漏斗)
标准差:42.05 - 最好水平!
最后,回顾一下文章开头的几个例子:
不良改善时,总是先看那个部门的不良率最高,要求其改善;要看哪个部门因为特殊原因导致的不良率高 提升营业额时,要求营业额下降的部门采取措施;要看哪个部门因为特殊原因影响的营业额大 按照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排定名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程度 让老员工来培训新员工;要根据标准来培训 绩效评估时将员工分为ABCD几等,要求最低者改善。要关注员工的绩效发展程度
END
关注“质量优势”,关注原创质量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