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志正:基础一天天夯实 郎 志正,我国著名的管理学家,质量和标准化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作为质量管理专家,他在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服务领域的质量管理探索、大质量 概念的系统阐述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与贡献,同时,作为国务院参事,他在质量改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推行、发展、不断深入人心的30年, 在质量管理专家郎志正教授的眼中,这是一个曲折却颇有成效的过程,因为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日益成熟,全面质量管理携中国特色,用全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 在推动着经济发展的同时,更给人们留下了一系列宝贵的思考方式,并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这些理念和方法如同一棵棵树苗,枝干日益强 壮,枝叶逐渐繁茂,形成了一片片绿荫,不仅美化着环境,也为人们提供着新的动力。 全新的理念 郎教授介绍说,质量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上世纪7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被引入中国,为中国质量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为它的推行带来了全新的理念。 “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一套管理模式,这套模式从计划经济出发,用计划来下达产品的生产产量、产值,对质量的管理体现在对产品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上,这样的质量管理方式,就是“事后检验”模式。我在上世纪50年代参加工作时,在企业看到的就是这种模式,它着重于在最终产品形成后如何去检查,剔除不合格品,把合格品推到市场。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它有好的方面,因为确实起到了质量把关的作用,但是产品质量不是从用户顾客出发,厂家生产什么顾客就得买什么。而全面质量管理则完全不同。”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自美国人费根堡姆在上世纪50年 代提出后,随着在各国的传播和实践,得到了不断深化。除了成就突出的日本,中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在广泛的传播中,将新的理念带给了各个行业。这包括:满足 用户要求,看顾客需要什么;重视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质量工作,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承担质量职能;全过程管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说话。 郎教授强调,全面质量管理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即质量工作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教育培训在质量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它还提供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即PDCA(计划、事实、检查、处置)循环。 新的理念推动了中国整个质量工作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中国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例如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出了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并提出了“一次成功、系统管理、预防为主、实行法治”的指导思想,促进了军工行业的质量体系建设,在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与国际接轨。 科学的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在中国的推行,也是一次全国的数据统计方法大普及,让大家懂得了怎样用数据说话,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给了人们一个实用的方法和工具,形成了从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说到科学,郎教授说,PDCA这 种科学程序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给我们的整个产业界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所以深入人心,影响面非常广。“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从策划开始,产品 质量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首先设计出来的,如果不能满足顾客要求,就不是市场所需要的。只有先策划,才能开始实施。同时,一定要检查,看设计和制造有什么 问题,然后提出改进的方向,把不合格的部分消灭掉。我们后来的质量管理模式都延续着这一思路。例如ISO9000模式、卓越绩效模式,全面质量管理给了以后的模式非常好的基础。ISO9000模式将计划更好地落实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卓越绩效模式更突出战略、过程和结果、社会责任。但企业在推行过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后,再推行后两种模式时会更加容易。” 有效的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推行的30年,也是QC小组活动的30年,郎教授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组织上提供了一个改进的方式,即QC小组。它从日本开始兴起,到中国有了很大发展,直到现在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提高经济效益,而更在于提高人员素质。 “按我的理解,QC小组更重要的是让全员参与,特别是在基层,通过活动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我,这样就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当然,同时也取得了很多的效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提高了产品质量。” 作为第二届全国质量管理小组工作委员会主任,郎教授说,他印象深刻的是1991年,中国质协提出了QC小组活动要面向现场、重在参与,倡导实施“小、实、活、新”的原则,即提倡小课题、小项目;活动要求实、务实、扎实;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理论、实践要创新。这些理念一直影响到现在。此外,在北京召开的第8次QC小组会议上,邀请了来自当时苏联等国的许多专家,以及台湾、香港的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以后形成了这种多方参与的传统,并在每次会议上都有一个主题。他认为,在中国,QC小组有几个特点给质量工作带来了积极作用:重参与精神;重思路清晰;重过程活动;重方法实用;重成员作用;重成果实效。 得益于教育 伴随着不断的讲座、学习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潮。“学习一直是全面质量管理坚持的东西,人们整个思想、理念的转变也得益于教育。”郎教授说,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管理者,包括各行业的具体操作者,在新的理念下形成了新的认识,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我 最欣慰的是: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职工还是每个老百姓,每个人都接受了全面质量管理带来的理念,以前大家关注的是有没有这个产品,但现在市场上商品很多, 大家关注的是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同时,顾客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贯彻到所有企业和管理者的思想中。而全过程管理的思路一直在贯彻下去,直到现在。” 谈 到自己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多年的经验,郎教授指出,质量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学习,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实践研究中国国情。同时,要做实在的事 情,更多接触企业,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问题。另外,质量管理和管理模式要中国化,而不是照抄外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要结合中央和国务院精神,用最适合自身 的管理模式。他再三提出,质量管理是实践的东西,要按照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质量管理不能只局限于质量管理,质量工作者必须知识全面,有管理、 经济等基础,这样才能开拓事业,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发展的全盘来看。“大质量概念对企业来讲就是发展质量,这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 然后用在质量管理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而是要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发挥作用。这是我很重要的体会。” 品牌的基础是质量 在访谈的最后,郎教授表示,30年 来,中国的质量管理有着长足的发展,在理念、实践上有着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于中国整个的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给质量管理创造了一个活动的舞台。 “对于质量管理以后的发展,我觉得很乐观。因为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视顾客和市场需求才能促进质量管理的发展,产品、服务和工程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提 高。只依据计划指令是不能长远的,而要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质量管理,让大家都认识到,品牌的基础是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成绩,谁早认识到这一点,谁就能取 得好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做的更好。同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会有更多企业高层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这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郎 教授说,从近年来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中国的产品质量呈现着不断提高的趋势,奥运期间,人们看到了包括食品在内的中国产品的规范和高质量。他希 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中,中国的产品能够更加国际化,在国际上占到重要位置。“自主创新是质量的核心,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能够按照标准制造,而要 更多地去创新。”对于中国的企业、产品和质量管理事业的未来,他充满着殷切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