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入质场的小朋友,往往被满天飞舞的品质工具所迷惑如DOE,QFD,MSA,QC 7 TOOLS,8D,SPC等醉心于学会了少工具以为为就是品质管理的全部。
其实这样的认知与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真正优秀的品保不是只会一些所谓的工具,他是对所负责的产品熟练掌握重要特性。前提是要动手去碰它,动手做不断地接触它和它打交道。和它交朋友摸清楚它的重点优点与缺点,练到如稻圣和夫所说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听出产品的哭泣声。
其实我们无论有多大的学问,搞多厉害的品质改善,专案检讨,运用多少高级的工具及最新的品质理论最终还是要回到产品上确认是否有变好,是否有效。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回到源头我们品质工程师的任何品质活动还是要从产品开始,再到产品结束。这就是所谓的CLCA吧,英文close loop corrective action的缩写,主要是要有闭循的改善行动,简单讲是善始善终,回到我们真正需要专注的核心来集中所有精力把它做好。其实这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我每次陪我们副总去现场稽核,他总是先从线尾开始看。先去确认产品,打下来那些不良客户的规格是否完成的转化成SOP被执行。再接下来不良品有无被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对应的工段及制程站,并确认立即纠正有无采取再回头确认做出来的产品有无改好,简单有效。
讲到产品我们首先要回到客户规格上来,客户定义规格的文件无外乎为图纸,外观标准,依赖性测试规范及相应的补充文件。还有就是客户所签的Gold sample(标准样品)和limitedsample(限度样品),有无清楚明了量化地定义到SOP或SIP里面。并对检验员做完培训考核OK,这就可以看出产品规格是否全面具体地定义到标准化的SOP上。
所以一个组装品,身为一个管理他的品保工程师如果没有亲自组装过100遍以上是不会弄清楚他的关键点的,如果没有亲自测试检查过产品100遍以上也不可能搞清楚检验重点的。我们很验证想像一个自己都不会检不会做的品保工程师怎么可能会把这个产品的品质管好?这使我想起了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军队比赛蒙着眼睛拆解枪械地本事。看到产品脑中就应该浮现爆炸图,各种SPEC及标准就应呈现在脑海,这才是真正的熟练及专业。匠人心,品质魂不是光光告喊出来,它是靠我们认认真真地脚踏实地地未来战干出来的。唯有认真研究每一个细节,心中装着产品眼里全是产品。做梦也会梦到自己在拆解研究产品背记产品的规格,只有达到这种投入忘我的境界我们才能对产品的任何一个环节信手拈来,收放自如。无论是厂商品保还是客户品质工程师,这也许才是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吧。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产品的关键点是什么?
CTA:与组装相关的尺寸,变形度及相应的管控点,影响整机GAP,STEP的配合尺寸或变形度。
CTF:影响功能的管控点或参数。
CTQ:外观,依赖性或安全相关的管控点。
我们也可以这样分:
外观(颜色),尺寸(长宽高),变形度(平整度),功能(拉拔力),信赖性(百格,硬度),GP(RoHS,HF)
这些了然于心了,才能够看到问题材料就能立即判断是否为良品快速确认问题。
身为品质工程师,要谨记制程是因,产品是果。我时刻盯紧产品这个结果,随时监控制程的变异。这样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这里给品质工程师三点忠告:
1. 追出处:回到承认时的条件看承认时的标准及规格来确认,也就是我们要early involvement(早期进入,了解清楚产品特性及标准)
2. 追源头:回到生产制程上来确认产品制作的难点及不容易控制的制程点,从而弄清楚产品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重点确认及检查。
3. 追改变:任何的产品品质变异及客户工程变更都会伴随着规格的改变和验证,都应该亲自去确认。
最后对产品要用爱心,专心及耐心来对待,更应该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真正做到现场,现时,现物。多动手动脑,少动嘴。才有机会在允分熟悉产品的前提下,在品质管理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