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目的:
规范公司测量系统分析评定的方法及运作步骤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能重复使用对产品关键特性进行分析测试的测量系统或针对控制泛中涉及的计量器具做相应的量测系统分析。
3.0职责:
3.1品保部理化室负责MSA计划的制定与计划的实施。
3.2品保部IPQA、FQA或QC部等其它部门和人员参与MSA的测试。
4.0参考文件:
4.1 《MSA测量系统参考手册》
5.0定义:
5.1 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
5.2 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即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5.3偏倚(Bias):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5.4重复性(Repeatability):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5.5再现性(Reproducibility):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6稳定性(Stability):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相同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总变差。
5.7线性(Linearity):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5.8 小样法: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就是把各个样品与某些指定界限相比较,满足限值则接收否则拒收。
6.0作业内容:
6.1重复再现性(GR&R)分析方法
6.1.1 测量数据收集
6.1.1.1 取得包含10个样品的一个样本,代表实际测量过程变差或预期的范围。
6.1.1.2 指定检测人A、B、C三人,并将所取10个样品编为1-10号,必须使检测人A、B、C 看不到编号。
6.1.1.3 让检测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所取10个样品,并让另一观测人将测量结果记录在第一行,再让B和C测量这10个样品并互相不看对方测量数据,随后将结果分别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
6.1.1.4 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2、7和12行,在适当的列记录数据。
6.1.1.5 再次使用不同的测量数学重复上述操作,把数据填入3、8和13
6.1.2 计算收集后的数据
6.1.2.1 从第1、2、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即同一测量人员3次测量同一零件的极差),并将结果记录在第5行;从第6、7、8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0行;从第11、12、1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5行。
6.1.2.2 将第5行的数据取平均值,得到的结果为检测人A的测量平均极差Ra,依此方法计算出Rb和Rc。
6.1.2.3 将第5、10和15行的数据(Ra、Rb、Rc)转记到第17行,将它们相加并除以检测人数,其结果记为R(即极差的平均值)。
6.1.2.4 将R记入第19和20行并与D3和D4相乘得到控制上限和下限。
6.1.2.5 取第1、2、3、6、7、8、11、12和13行的平均值,并分别填入右边标为“平均值”的列内。
6.1.2.6 将第1、2、3行平均值相加除以检测次数,结果填入第4行的Xa,再对6、7、8行和第11、12、13行分别进行这一过程,将结果分别记入第9和14行的Xb和Xc格内。
6.1.2.7 将第4、9、和14行中平均值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并计算它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中XDiff处空格中。
6.1.2.8 将每个样品所有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样品平均值的栏中。
6.1.2.9 将最大的样品平均值减去最小样品平均值,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标有RP的空格内(即样品平均值的极差)。
6.1.2.10 将R、XDiff、和RP的计算值转入报告表格的栏中。根据公式计算,得到重复性、再现性及总变差性。
6.1.3 GR&R接收标准:
6.1.3.1 当R&R%<10%:该测量系统可以接收
6.1.3.2 当10%<R&R%<30%:测量系统不能接受,但以下3种可以知会客户,并经客户评估同意后,可以继续使用:
a、量具本身很重要
b、量具很贵重
c、量具难以维修,费用高
6.1.3.3 当R&R%>30%:测量系统需要改进维修或调整至可接收状态,或重新添购。
6.1.3.4 测量系统的分辨率NDC≥5.
6.2偏倚性分析方法:
6.2.1获取一个样本并建立相对于可溯源标准的基准值。 如果得不到,选择一个落在生产
量的中程数的生产零件,指定其为偏倚分析的标准样本。在工具室测量这个零件n≥10
次并计算出这n个读数的均值。把均值作为“基准值”。
6.2.2让一个评价人,以通常方法测量该样本20次。
6.2.3计算n个读数的均值
6.2.4计算可重复性标准偏差(g=1,m=n,d2*可以从附录参数表中查到)
6.2.5 确定偏倚的t统计量:偏倚=观测测量平均值-基准值(如果GRR研究可用且有效,重复性标准偏差计算应该以研究结果为基础)
6.2.6接收标准:如果0落在围绕偏倚值1-α置信区间以内,偏倚在α水平是可接受的,α
默认值为0.05(95﹪置信度)。
6.3线性分析方法:
6.3.1选择g≥5 个零件,由于过程变差,这些零件测量值覆盖量具的操作范围。
6.3.2用全尺寸检验测量每个零件以确定其基准值并确认了包括量具的操作范围。
6.3.3用这个仪器的操作者中的一人测量每个零件m≥10次,测量过程中随机的选择零件以使评价人对测量偏倚的“记忆”最小化。
6.3.4确定每一零件的测量平均值,基准值与测量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为偏倚,确定每个被选零件的偏倚。在整个工作范围内的这些偏倚与基准值之间描绘出线性图,计算出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R2
6.3.5 接收标准:
a. 对测量特殊特性的测量系统,线性%≤5% 接受,线性%>5%时,不予接受。
b. 对测量非特殊特性的测量系统,线性%≤10%接受,线性%>10%时,不予接受。
6.4 稳定性分析方法:
6.4.1 获取一个样本,确定其基准值。
6.4.2 在每天固定的不同的时间点使用待分析量具对该样本进行测量(如每天10:00、16:00、22:00和4:00),测量持续20天以上,并将测量结果制成Xbar&R图。
6.4.3 通过Xbar&R图分析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否有明显可见的特殊原因影响,如无则该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是可以接收的。
6.5计数型量具分析取样方法(小样法分析方法)
6.5.1 取得包含20个样品的一组样本。
6.5.2 指定检测人A、B、C三人,并按1至20给样品编号,必须使检测者不能看到编号。
6.5.3 准备所需的量具(量具校准OK)
6.5.4 让检测人A以随机顺序测量15个零件,并由另一观察者将结果记录在A1列内,再让检测人B和C以同样方法测量,将结果分别记录在B1和C1列内。
6.5.5 再次以随机顺序重复上一步操作,将结果分别记录在A2、B2、C2列内。
6.5.6 接收标准:如A、B、C三人对同一个样品的检测结果均相同且正确(即对同一样品的测量结果判断能力100%一致),则该测量系统可以接收,反之则不接收。
6.6、计数型量具分析取样方法:(小样法)
A、选取50个样本部件,最好是有一些样本稍微在该属性仪器确定的控制限之上或之下。
B、选取三名测量员分别用A、B和C表示,将测量部件分别从1至50编号。
C、使测量员A、B和C随机测量此50个部件三次,测量员不能参看彼此记录。
D、将结果记录在量具属性研究表中。
E、判断:
a)、如果所有部件中的每个部件的测量结果都一致并且正确,则测量仪器可以接受。
b)、如果测量的判定不一致,则仪器不能接受,应改进测量的条件,仪器必须重新评估。
c)、如果仪器不能加以改进,则不能接受该仪器,对测量的数据进行评核,并找到可接受的替换仪器。
6.7 MSA分析频率:一年一次
7.0 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测试过程应进行测试点防错工作,根据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差异,分别做出相应措施应对测试点的防错标注,规范操作要求。
8.0相关记录和附件
7.1计数型测量系统表
7.2偏倚、线性、稳定性分析表
7.3测量系统分析MSA GR&R表
7.4 小样法分析报告
7.5 MSA计划及状况一览表 |
|